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

专家授课:如何爱护肝脏

2008-06-26 08:37:0039健康网社区
栏目关注:
核心提示:肝炎主要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,302医院肝病科主任张文瑾介绍说,血液中的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、黏膜伤口进入身体而造成感染,但不会通过正常的呼吸和消化道传染,不经血液的一般接触也不会造成传染。<br>

  生活中,几乎没有人会特别刻意地保护肝脏,也没有人在意过度疲劳、大量饮酒、

  高脂肪饮食对肝脏的损伤有多严重,更由于没有明显症状,即便患上肝病也不得而知,真等到感觉或检查出什么,却为时已晚。

  我们的《健康专刊》也曾不止一次向您普及过肝病的相关知识,希望能唤醒您的健康意识,随时随地关注自己的身体,您往心里去了吗?如果没有,那就通过这次的警示再加深一下认识吧。

  肝脏是我们身体里最大的实质性器官,也是最大的腺体,它结构复杂,功能也极为广泛,在我们的生命活动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。我们吃的食物在胃和小肠中被消化、分解成葡萄糖、氨基酸、脂肪酸、甘油等营养物质,大部分都会被送到肝脏,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,才能变成我们所需要的物质。而糖类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与激素等的代谢,肝脏也全都参与,同时还承担着解毒和废物排泄的任务。

  此外,肝脏还在人体的免疫、凝血、热能的供给及水、电解质的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。所以,肝脏才被称为“物质代谢中枢”、人体内最大的“化工厂”和“清洁器”。

  肝炎因感染的病毒类型不同而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等多种,但目前尤以慢性乙型肝炎为最多。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,有1.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,约占总人口的9.7%,其中有3000万-4000万慢性肝炎患者。肝脏是我们身体的支柱器官之一,可想而知,当肝脏发生问题的时候,肝内的物质代谢就会出现障碍,身体的诸多功能也会受到影响,甚至危及生命。

  解放军302医院的专家表示,大部分慢性肝炎患者并没有太明显的症状,所以个人预防、定期体检、积极配合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。

  血液、体液传播病毒

  肝炎主要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,302医院肝病科主任张文瑾介绍说,血液中的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、黏膜伤口进入身体而造成感染,但不会通过正常的呼吸和消化道传染,不经血液的一般接触也不会造成传染。

  日常生活中,如果我们在不正规的输血站、医疗或美容机构进行输血、打针、洗牙、手术,或是文身、文眉、扎耳眼、做双眼皮、刮面等具有出血性损伤的医疗和美容行为时,由于器具的不洁、消毒不彻底或反复使用,就会使上面的病毒感染到自己体内。另外,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病人过密生活时,他们的创伤出血、月经血、痔疮血等都会污染家庭环境,而与其共用牙刷、牙膏、毛巾、剃须刀时也容易通过血液感染病毒。

  除我们熟悉的血液传播方式外,病毒的体液传播正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。也就是说,肝炎病毒通过精液、阴道分泌物、唾液等体液也能传播,比如不健康的性行为,长期和乙肝患者共用餐具用餐,肝炎病毒感染者用口喂幼儿吃饭等,都有可能传播病毒。

  但是,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部分的病毒复制都不活跃,传染性比较弱,只有少部分病毒复制比较活跃,具有传染性。所以,正常的工作、生活、交往、偶尔聚餐,避免长时间过密的接触一般不会被传染。

  母婴传播尚待阻断

  在乙肝的传播途径中值得一提的是母婴传播。其实,这也是通过血液传播的一种方式,乙肝病毒携带和患慢性乙肝的母亲在怀孕、分娩期间,婴儿在母亲体内通过血液循环感染病毒,或是分娩过程中婴儿的皮肤、黏膜擦伤或胎盘剥落时,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,传到婴儿体内。

  记者了解到,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有40%左右会将病毒传播给胎儿,如果母体的传染性很强,那么孩子的感染率也会很高。张文瑾主任介绍说,目前母婴阻断的预防措施,是在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疫苗,最好是结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,阻断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有效率能达到90%以上。

  但是,这种阻断措施是针对新生儿的,而并非针对母亲。张主任表示,对于母亲来说,在怀孕期间只能采取尽量降低传染性的方式,可是如果母亲只是携带者,体内没有形成抗体,在不发病的情况下这种降低传染性的方式几乎是没有效果的;但倘若母亲的传染性太强,这种方式的作用也不大,孩子的感染率还是很高。因此,一旦母亲感染了乙肝病毒,怀孕、生育还是比较冒险的。

  不过,母体感染者并非100%传给胎儿。张主任特别强调,对于新婚夫妻来说,婚检很有必要,母婴阻断在这个环节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。及时发现问题,医生会在是否能生育、适合何时怀孕、胎儿的感染率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。

 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疏忽大意,很可能让肝脏成为最大的受害者。因此,张文瑾主任表示,无论是健康人、乙肝病毒携带者还是肝炎患者,养肝、护肝都非常必要,特别是肝脏有问题的人更要加强保护。

  牙膏也要分开使

  由于肝炎可以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,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注意个人卫生是保护肝脏不被感染及破坏的首要方法,而且要特别关注细节的卫生防护。平常洗牙、打针、修眉的时候要特别谨慎,这些情况下牙龈、皮肤等都会有出血现象,如果在消毒不正规的小诊所、不合法的美容院进行,反复使用的器具很容易造成感染。特别要提醒年轻人,文身、文眉、扎耳洞的时候千万不能因小失大。

  如果身边密切接触的家人、朋友患有肝炎,日常生活上也要注意,毛巾、牙刷、牙膏、脸盆、刮胡刀等个人用品要严格分开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牙膏,病毒可能会通过牙刷沾到牙膏上,健康人如果出现牙龈出血的现象,就有可能因此被感染。因此,越是细微处越不能忽视。

  饮酒莫贪杯

  酒精中的乙醇对肝脏的伤害是最直接,也是最大的。它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,一次大量饮酒,会杀伤大量的肝细胞,引起转氨酶急剧升高;如果长期饮酒,还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、酒精性肝炎,甚至酒精性肝硬化

  睡前勿进食

  不少人忙于工作,饮食没规律,这样同样会破坏肝脏的代谢和胆汁分泌,久而久之也会发生营养失衡性脂肪肝。比如有些年轻女性追求身材,长时间的饥饿,出现神经性厌食、肠道病变引起的吸收不良,热能和蛋白质供应降低,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,使肝内脂肪蓄积形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。

  张主任强调,人们应该格外注意规律饮食和营养均衡,除了避免暴饮暴食,少吃油腻、辛辣的东西外,平时要多吃各种蔬菜、豆制品、水果等,保证每天喝一杯牛奶,吃一个鸡蛋,牛肉、猪肉、鱼肉等二两瘦肉,三种蔬菜,这样对护肝、养肝大有好处。

  特别要提醒您的是,夜间肝脏的活动会减弱,所以睡前别吃太多,否则会加重肝脏负担。而在白天,如果到饭点不吃饭、时间拖太久或是饭后长时间坐着都会使胆汁停滞在胆囊内,容易出现结石或肝、胆的炎症。

  慎用保健品

  有道是“是药三分毒”,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,乃至市场上的各种保健营养品,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。所以,不要轻信“偏方”、“秘方”和虚假的营养成分,自己别随意吃,否则不但加重肝脏负担,而且会引发药物性肝炎。

  张主任特别指出,红霉素、四环素等消炎药,阿司匹林、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药,异烟肼、雷米封等抗结核药,优降糖等降糖药,以及抗风湿、抗肿瘤、激素类药物等,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很大,服用的时候要谨慎,特别是肝病患者,必须在正规医生指导下进行。

  特别提醒

  酒精性脂肪肝增多

  在肝脏疾病中,酒精肝和脂肪肝是比较特殊的,但现在却越来越普遍。顾名思义,酒精肝是直接由饮酒引起的肝损伤,而由于摄入过多高脂肪、高热量食物致使脂肪堆积在肝上,造成脂肪肝。

  张文瑾主任说,以往我国得酒精肝和脂肪肝的人很少,但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酒精消费的日益增长,酒精肝和脂肪肝的发病率也迅速上升。引起脂肪肝的原因是多样的,但最重要的还是肥胖、饮酒、糖尿病和不良药物。

  从医学角度来说,脂肪肝是包括在酒精肝内的,酒精性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脂肪肝、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。酒精肝和脂肪肝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表现,有些人可能会有胃口差、恶心、腹泻、乏力、肝区疼等情况。但如果长期饮酒的人出现这些情况还不在意,酒精肝或脂肪肝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急性重症肝炎,甚至是爆发性肝衰竭。

(实习编辑:李杏)
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
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  

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,中国互联网百强,于2000年3月9日开通,中国历史悠久、规模最大、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。多年来,在健康资讯、名医问答、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,引领在线健康信息,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。

健康资讯推荐
特别策划
39热文一周热点
热门问答更多
酒精肝
擅长酒精肝专家更多
  • 王宇明主任医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

    擅长领域:重型肝炎/肝衰竭; 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变异与宿主遗传性; 生物人工肝。

  • 林艳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

    擅长领域:西医学士,中医硕士,在综合医院及 “三甲”中医院工作近三十年,师从中国中医药科学院尚尔寿教授,原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肝胆脾分会副主委,循证分会常务委员,中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成员,中国首批肝病科普宣传专家,省中医局专家库成员,省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,省中医局重点学科,重点专科及市“十二五”重点科室学术带头人,长春市“白求恩式”医务工作者,主持及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及省市级课题多项,论著及核心期刊论文三十余篇。 擅长中西医结合及内外兼治,整合疗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,脂肪肝,酒精肝,肝硬化,顽固性腹水,肝癌,自免肝,药物性肝炎,胆囊炎,胆石症,胰腺炎,肠胃炎,胃、十二指肠溃疡,腹泻,便秘等。

  • 朱新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

    擅长领域:病毒性肝炎、布氏菌病、肠绦虫病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、传染性流行性感冒、地方性斑疹伤寒、副伤寒、霍乱、流行性斑疹伤寒

推荐医院更多
举报/反馈
链接地址:*
举报内容问题:*请选择举报类型
原创文章链接:
其他理由:
更多问题及建议:
联系方式: